- · 《当代作家评论》数据库[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期刊栏[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是多[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方[10/30]
文学豫军有多厉害?9名河南作家获茅盾文学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981年3月27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茅盾先生因病去世。 茅盾在生前留下遗愿,捐献出25万元稿费,鼓励文学事业发展。根据这一遗愿,设立了茅盾
1981年3月27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茅盾先生因病去世。
茅盾在生前留下遗愿,捐献出25万元稿费,鼓励文学事业发展。根据这一遗愿,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对优秀的长篇小说进行奖励,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担任评委会主任。1982年,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莫应丰的《将军吟》、姚雪垠的《李自成》、古华的《芙蓉镇》、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成为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
茅盾文学奖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获奖的难度非常大。早在1953年就以一部《青春万岁》成名的王蒙先生,曾经3次入围茅盾文学奖,均名落孙山,成为“陪跑者”,直到2015年才以一部《这边风景》成功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当年,王蒙已81岁高龄。
当然,更多的文学创作者,一辈子都没有入围过茅盾文学奖。毕竟,30年来,茅盾文学奖总共才产生10届,仅有45人46部长篇小说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张洁曾经分别以《沉重的翅膀》和《无字》获得第二届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如果以获奖者的籍贯来看,哪个省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最多呢?答案一定是河南省。迄今为止,文学豫军在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大放异彩,表现得非常好,一共有9人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占据全部获奖者数量的五分之一。
在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出现了两位河南作家的身影。他们是魏巍和姚雪垠。
魏巍生于1920年3月6日,是河南郑州人。1950年,魏巍以部队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奔赴朝鲜战场,所发表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1978年,魏巍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并在1982年荣获茅盾文学奖。
姚雪垠生于1910年10月10日,是河南邓州人。由于出身贫困家庭,他只读了3年小学,全靠自学成才。1957年,姚雪垠开始创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到1999年这部鸿篇巨制才初步完成。1982年,《李自成》第二卷荣获茅盾文学奖。
1985年,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第三位河南作家进入获奖者名单,他叫李准。
李准生于1928年7月4日,是河南洛阳人。李准有两个身份,一是编剧,二是作家。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李准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编剧上,李准与李存葆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编剧,曾经引起巨大的轰动。在文学创作上,1985年,李准以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从第三届到第五届,河南作家与茅盾文学奖连续3届无缘。到2005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发时,获奖者中又出现了两位河南作家,他们是柳建伟和宗璞。
柳建伟生于1963年10月,是河南南阳人。柳建伟是军人出身,擅长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2005年以一部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获得茅盾文学奖。
宗璞生于1928年7月26日,祖籍河南唐河,出生于北京。宗璞是一名女性作家,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因而很擅长写作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2005年,宗璞以长篇小说《东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接下来,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中,均有河南作家出现在获奖名单里。
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是周大新。周大新生于1952年,是河南邓州人,与魏巍是同乡。周大新是一名军人,2008年以一部反映丹江口水库建设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斩获茅盾文学奖。
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是刘震云。刘震云生于1958年5月,是河南新乡人。刘震云当过兵,退伍回来当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刘震云许多小说都改编成影视剧,如《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一九四二》等。2011年,刘震云以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
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是李佩甫。李佩甫生于1953年10月,是河南许昌人。1997年,李佩甫以长篇小说《羊的门》在文坛上崭露头角。2012年,李佩甫出版了长篇小说《生命册》,于201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是李洱。李洱生于1966年,是河南济源人。李洱是新生派的代表作家,目光集中于知识分子群体上,并确立了“日常生活写作”风格。2019年8月16日,李洱凭借长篇小说《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0/110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