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美国作家保罗·索鲁30年前的中国之行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春节在家,断断续续读完了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在这个不得不滞留原地的假期里,权作是一次心灵的纸上漫游。这部别具一格的中国游记写于三十多年前,

春节在家,断断续续读完了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在这个不得不滞留原地的假期里,权作是一次心灵的纸上漫游。这部别具一格的中国游记写于三十多年前,但最近才被译介到它所记录和描述的国度来,因而作为今日的中国读者,阅读时难免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受:虽然写的是我们所生所长、身在其中的土地,但因隔了时间的距离,隔着三十多年的发展,此番“穿越”回去和保罗·索鲁一起漫游观看时,不知不觉将自己抽离出来,获得了某种和这位外来者相似的陌生而新鲜的旁观视角。

▌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 (美)保罗·索鲁 后浪/九州出版社

保罗·索鲁是美国著名旅行作家。他出生于1941年,从青年时代去非洲做志愿者起,几十年来一直热衷于形形色色的远方之旅,尤其钟爱火车旅行,足迹遍布各大洲,伴随着十几本游记的问世:横跨欧亚的《火车大巴扎》、跨越南北美洲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穿越印度的《帝国之旅》、遍游地中海沿岸的《赫拉克勒斯之柱》、两度非洲深游促生的《暗星萨伐旅》《前往非洲丛林的最后一趟列车》,还有《英国环岛之旅》《美国深南之旅》……单看这些书名,就够人歆羡,真是“永远在路上”。用现在的话说,都是“深度旅行”。直到快八十高龄,他还前往墨西哥关注边境问题。

▌ 保罗·索鲁

《在中国大地上》出版于1988年,英文名更有意思,叫做Riding the Iron Rooster,骑着铁公鸡。书里有解释,中国人把当时境内最长的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那趟火车叫做“铁公鸡”,是“铁(路)工(程)机(车)”的谐音,也是调侃这趟车路远维护运营不佳,像铁公鸡一样吝啬。不过发散想想,中国版图形似公鸡,乘火车在中国大地上驰骋,这标题倒也是形神兼备。

这里面有点开玩笑的性质。要知道,保罗·索鲁是有名的“毒舌”作家,在他的各种游记中从不掩饰自己对所行之处的吐槽,开玩笑成了一种惯性。这本书当然也是面向西方读者写的,不可避免带有一些西方看中国的视点,不过总体说来,索鲁在这趟中国之行中大大降低了“毒舌”属性,即便写到某些有点尴尬的事情(比如存心想试试当时中国人常说的“老外好骗”是不是真的,果真“得偿所愿”地上了一些小当),今日的中国读者也不会觉得过于被冒犯,多数时候反而会随着他的冷幽默轻轻笑一笑,毕竟现在的中国和三十年前又不一样了。我们借着他的眼睛和笔记,看到的是一个处于新旧交织时期的变化的中国,和中国人骨子里某些不变的性格特色。

这是索鲁第二次来中国,上一次是在1980年,留在他印象中的是到处的红色条幅和蓝色套装。再次启程,是因为不断听到人们告诉他“中国完全变了样,现在不去就太傻了”。于是在一个春天,他从伦敦出发,乘火车穿越欧亚大陆,抵达北京,而后从南到北,从中心到边疆,用一年时间把大半个中国游了个遍。从这些游历中,让索鲁也让我们今日享受发展成果多时的读者感到新鲜的,是彼时中国大地上方方面面的变化进行时:潮流青年的时髦装扮、商贸市场的繁荣、交通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英语学习的热忱和对世界文化的拥抱……尽管八年前刚来过中国,索鲁的认知已经跟不上现实发展了,他在广州一心要看“人民公社”,人们听到后“笑得背过气去”;在西宁商店里想买红歌磁带,被告知不卖了,现在卖的是流行歌曲和摇滚乐。

认知的时差固然显示出变迁,但如今看来更有趣的却是其中的差异性。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去回顾那个年代,尤其是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其蓬勃昂扬的一面,看到与当代社会的连贯性,但身在历史现场的旁观者索鲁,让我们看到的是当时身处巨大变迁之中的中国及中国人的一种前进中有所凝滞、相信中有所疑虑的参差状态,就像墙上原先的标语还未清除干净,新的商业广告已经贴上;新式火车飞驰过的田野里,人们依然用古代的方式躬身耕作——他看到中国本质里一种不会被现代化所轻易改变的乡土性或者说古典性。全民迎接改革开放大潮之际,也有一些保守人士认为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会变得“自私”“向钱看”,追赶潮流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守纪律、没有思想等。作为作者,索鲁书写时对素材必然有所选择,但作为与中国非亲非故的外来者,他具有自己的中立性,并不过多介入评论普通人的体验和观点,而是给不同阶层、性别、职业的人以平等的表达机会,这使我们对那个年代百废俱兴的鲜活状态有了更多了解。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1/0301/457.html



上一篇:跨界最成功的作家,人民大会堂都邀请他题字,
下一篇:一篇点评现当代人物最有深度最有内涵的文章 给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