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期刊栏[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数据库[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方[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是多[10/30]
他亲历武汉可歌可泣的抗疫过程 作家刘醒龙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西安新闻网讯“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醒龙用亲身经历和处于一线的在场感受,写出二十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抒写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武汉抗疫过程。
西安新闻网讯“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醒龙用亲身经历和处于一线的在场感受,写出二十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抒写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武汉抗疫过程。在武汉度过那场大考一年后,刘醒龙的这一长篇散文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作家以理性客观的视角,详细描述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城中人,与疫情决一死战的具体细节,用大量事实和实际行动表现了武汉人民在抗击疫情中的“拼命”精神,使人理解为何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为何是“英雄的人民”。书中既有个人日常平凡小事的描绘,也围绕着疫情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度反思,既有未成年儿童在疫情之下令人动容的不一般表现,也有本地抗疫主力军鲜为人知的罕见手笔,以文学形式客观地讲述了这场灾难对武汉人心灵、生命带来的巨大破坏和震撼,真实可信地铭刻了一个又一个普通的武汉人在非常时期的生活与感想,饱含深情地记录了武汉人民的特殊经历中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以及国家、社会、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患者等在抗击疫情的表现所带来的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抗疫决策与担当,以及中国人民在抗疫战斗中的艰难历程与宝贵经验,用文学的特殊魅力有说服力地彰显伟大抗疫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刘醒龙是“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疫情期间身患眼疾,但他以惊人坚毅与胆识执着地写下亲历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全过程。与一般采写抗疫故事的作品不同,刘醒龙从头到尾身在武汉,与全家三代人共住一个屋檐下,他写作的身份不是一名作家,而是一位在抗疫一线、没有任何退路、只有挺身而出的一千一百万普通武汉人中的这一个。也只有这样的写作,才能做到不同于对武汉日日夜夜的描写,而是更加深入地表现出武汉的分分秒秒。特别在疫情暴发初期令人闻之失色的那些经历,使得《如果来日方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映武汉抗疫之作。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武汉城内城外的重重艰难,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改变;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全世界的民心向背,值得人类好好反思借鉴……在作品中,作家对诸多事件的思考评论是理性而深沉的,也充满包容情怀。书中密实的细节,丰富的感受力,温厚的情怀,深刻的洞察,中肯的见解,使得这部作品内容充实并富于感染力。作为长篇散文而能如此一气呵成并始终激情饱满,实属难得。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评价道:作家用带温的笔触,一点点一段段,绘制出了一幅巨型画卷。画卷中人物细腻动人,他们不是扁平化的超级英雄,他们有恐惧、有无奈,但也有坚持,更有选择,他们是有情感厚度的真实的人,因为在大疫面前做出的正确决定,使他们成为值得敬重的平凡世界的勇者。《当代》主编孔令燕用极简话语评价为:大历史、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真实而真诚,体恤且尖锐,柔情与刀锋,意象饱满,诗性气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以小见大。
刘醒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封城'后,开始时零散写了点文字,有访谈,有随笔。也写过一首歌词《如果来日方长》,被谱成曲后,反响还不错。自己索性将一些断断续续的文字,重新构思写成一部十八万字的长篇散文。现在我还是觉得,‘封城'之初,那些铺天盖地的文字,只是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学元素,并不是文学本身。疫情暴发之初,病毒是什么性质的,病毒在流变过程中如何置人死地,病毒的破坏性该如何战而胜之,如此万众关切的问题,与我们所熟悉的文学毫不相干。那些不得不动手写下的相关文字,只有一次次对支援武汉的人们表示感激的句子,过后读来似乎还留得住。有一句话说,没有人能熄灭满天星光。文学做不到朗月,也做不到骄阳时,能做到星光满天也好。经此一疫,世人更应当明白,文学不是以作家身份进行创作,必须是以人的身份进行再造。文学不是作家手中的专用工具,必须是人的灵魂呈现。”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张静 实习生刘正龙
【来源:西安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p>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1/030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