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余华:我当年唯一讨厌的作家是鲁迅,直到36岁才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百年以前,那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叫作闰土、祥林嫂、阿Q、孔乙己,面对人间的不公与压迫,他们从来不会去反抗挣扎,只是一味的逆来顺受,有人愚昧可笑、有人迷信封建,就连

百年以前,那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叫作闰土、祥林嫂、阿Q、孔乙己,面对人间的不公与压迫,他们从来不会去反抗挣扎,只是一味的逆来顺受,有人愚昧可笑、有人迷信封建,就连在同为底层的这些人,都充满了对彼此的勾心斗角,以至于诞生了新的鄙视链。

枷锁看起来太过于坚固了,最底层的他们实在不敢去挣扎,不如得过且过有口饭吃就不错了。那些被欺压鄙夷的经历像一把无情枷锁,将他们牢牢束缚,同时又让他们对人世充满了戒心,他们是封建下的最大受害者,却依旧牢牢的守着这些腐朽不撒手,只是愚昧的喊着一句句脆生生的“老爷”、只是深信不疑的认为人血馒头能治病。

于是某些留洋海外的有识之士,如西方文明开化国度的一份子,毫不留情的俯视着底层的他们,从未觉得与自己有何关系,置身事外的嘲讽着这一切。也有人看到了掩藏在黑暗下的这一切,但他们却不愿意打破这个枷锁,只是沉浸在“智者”沾沾自喜的优越感之中。

但鲁迅先生不一样,他看到了世界的黑暗,也看到了这片土地的沉沦,却依旧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这片土地上暂时蒙昧的古老民族,尽管他那么失望,但他依旧想要唤醒这条深陷泥潭的巨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更像是一柄决计要斩断黑暗的利剑,驱散着世间的不公和愚昧。

先生有这样一首诗,叫做《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想要做什么事。

在键盘历史、民科风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些人热衷于在不求考证的花边中污蔑,而鲁迅先生如此影响力之大之名人,自然也不可避免被污名化,但这些污蔑终归是没翻起什么风浪的,因为先生早已看穿了这一切,生前的污蔑都不怕,离世后同样不怕,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般:鲁迅应该是唯一一个所有的书信日记被公开,而不被质疑品格的人了。

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般耳熟能详作品的当代作家余华,在2006年受邀前往奥斯陆大学演讲时,在哥本哈根机场乘坐飞机时,看见了挪威航空公司的飞机上印有亨里克.易卜生的画像,易卜生之于挪威便是启蒙者,而余华也因为这件事,联想到了鲁迅先生在中国的影响力。思考片刻之后,余华便决定在这次演讲之中讲述自己青年时对鲁迅的厌恶。

在他这次的数千字演讲之中,大部分文字都在讲述自己当年如何讨厌鲁迅,瞧不起鲁迅的作品。直到所有人都觉得余华对先生成见极其深刻之时,他又突然峰回路转,将之前的种种贬低埋怨拨云见雾,化为了对先生的高山仰止。

“我小学时和一位同学有过一个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近?我们继续争论不休,直到有一天我搬出了鲁迅,一下子就把他打垮了。我在情急之中突然编造了鲁迅的话,我冲着他喊叫:「鲁迅先生说过,太阳中午的时候离地球最近!」

他哑口无言地看了我一会儿,小心翼翼地问:「鲁迅先生真的说过这话?」「当然说过,」我虽然心里发虚,嘴上仍然强硬,「难道你不相信鲁迅先生的话?」

「不是的,」他慌张地摆了摆手,「你以前为什么不说呢?」我一不作二不休,继续胡编乱造:「以前我不知道,是今天早晨在广播里听到的。」

他悲伤地低下了头,嘴里喃喃地说道:「鲁迅先生也这么说,肯定是你对了,我错了。」

就这么简单,他不遗余力地捍卫了一年的太阳距离观点,在我虚构的鲁迅面前立刻土崩瓦解了。此后的几天里,他沉默寡言,独自一人品尝失败的滋味。——《阅读与写作》余华”

上述文字是余华在演讲中讲述幼年时期发生的事情,而我们现在看来不禁产生疑问,鲁迅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这句话是否真的正确?如果先生说过这句话,就能让另一个人直接放弃争论吗?

其实前两条都不重要,真正产生决定因素的便是最后一条,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话,在不论及真实虚构正确与否的情况下,依旧会产生这种效果,而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直接源于余华上小学的那个特定年代,因为鲁迅先生的权威性,让少年心性的余华产生了叛逆,与其说余华讨厌的是先生,不如说是那段稚嫩可笑的岁月。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1/0308/480.html



上一篇:鲁奖作家胡学文推55万字新作《有生》?被赞“捍
下一篇:贾平凹因这本书,被扣“流氓作家”,季羡林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