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初心?红星记录中国④|茅奖作家柳建伟揭秘红星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作家简介: 柳建伟,河南镇平人,19岁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后分到四川,在大邑县梁坪山脚下开始业余创作,为巴金文学院签约创作员。至2003年因工作调动离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作家简介:

柳建伟,河南镇平人,19岁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后分到四川,在大邑县梁坪山脚下开始业余创作,为巴金文学院签约创作员。至2003年因工作调动离开四川时,柳建伟完成了最重要的几部作品:包括《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在内的“时代三部曲”等作品。其中《英雄时代》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自认四川为第二故乡的柳建伟每年都要故地重游,并密切关注四川作家群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新闻,包括李子柒、丁真等的现象级传播等。

记者:为何说红星路是您作家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柳建伟:1997年,我的首部长篇《北方城郭》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时,我仅在《小说选刊》被选载过中篇小说;原本以为开开会说说就行了,没想到研讨会开完不到一周,近2万字的会议纪要就在巴金文学院创研部内部报纸《作家文汇》的头版刊登了,主编是孙建军。这是巴金文学院会员必看的读物,我也由此被更多人知道。随即签约成为巴金文学院的“创作员”。

创作员的身份,使我摆脱了许多年郁积的在文学队伍之外眼巴巴观望的飘零感。(巴金文学院)吴野老师不远五千里,以六十七岁高龄赴京参加《北方城郭》探讨会,让我万分感动。作为创作员和业余作家耕耘数载之后,我才有了部队专业作家的身份。

我发现,当年很多在成都“码字的”都住在大玉林片区,比如,王火、阿来、麦家、党益民,当然还包括我本人;不时与三五好友去玉林的白夜酒吧喝酒畅聊是犒赏自己的一大乐事。而作家的共同“娘家”则是红星路85号的四川省作家协会和巴金文学院。它是文学创作者的集结地、加油站、救济所。红星路、玉林路能否像巴黎塞纳河左岸,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文化地标、文青朝圣地,这是个有趣的设想,也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记者:您觉得为什么红星路能走出这么多茅奖作家?

柳建伟:首先,成都是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地方。它固然是“耍都”,有各种火锅局、棋牌局、喝茶清谈局,你知道吗,90年代四川全兴队全盛的时候,我还被一些媒体邀请去做甲A的解说嘉宾呢。但是,它的放松不是颓废,它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让你保持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上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热、文学热当中,全国诗坛据统计有100多个流派,那不是现在随便的什么梨花体、回车体,都是有高级趣味和精神追求的,其中活跃于成都的流派就有一半以上。《星星诗刊》更是全国顶流诗刊,能在上面刊登作品的,就是如今的网红,文青心中的爱豆了。此外,成都的《当代文坛》与北京的《文学评论》、广西的《南方文坛》、东北的《当代作家评论》以及陕西的《小说评论》被称文艺评论五虎将。

此外,红星路是外省作家群的福地,这和成都的包容性,和红星路的文脉传承是分不开的。一个“文化场”的重要性并不逊于个人的努力。

如今,巴金文学院通过举行笔会,邀请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期刊杂志编辑给作家作品“会诊”,通过这一绿色通道,让作家少走弯路。此外,我们那时的创作员制度完善为“签约作家”制度,可以在不脱产的情况下,每年获得一定的写作补贴,年终还按发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给予一定绩效奖金。

记者:您的茅奖获奖作品《英雄时代》写到了小报童、还有毛小妹这位报纸派发员,为什么写他们?

柳建伟:写长篇小说《英雄时代》是为了回报成都作为第二故乡的再造之恩。上世纪90年代的成都,其报业实在发达,红星路汇集了好几家报业巨头,这也使得这个城市到处都是卖报纸的,很难不注意到这些年龄不一的派发员群体。此外,我家不时会聘请一些钟点工来打扫房间、烧饭烧菜,跟他们的交谈中,发现了他们强大的生命力,对毛小妹的塑造,其实是综合了对他们的观察。

下岗的毛小妹家没有赶上城区改造带来的拆旧迁新的福利,同一大杂院的老伯每天去锦江边涮马桶。年富力强的小妹不甘心现状,心态也颇为值得玩味:当意识到自己无缘拆迁时,毛小妹坦然接受了,决定靠自己的劳动住上有卫生间的单元房,每天天不亮就从青石桥报纸批发站带回一大摞报纸,卖完报纸又赶去开面馆。但是,小妹的心气之高也是无法掩饰的,她坚持要丈夫穿着体面,争取入职国企、当经理……

大时代的洪流下,没有一个人不经历波澜。不光是大人物,小人物的奋斗同样启发人,在潮水退去时谁能坦然相见,如何才算不负时代?这是借人物来解自己心中块垒。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1/0310/483.html



上一篇:范小青委员:面对扑面而来的生活,作家不能忽
下一篇:探析中国当代小说对日译介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