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期刊栏[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数据库[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方[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是多[10/30]
对话名家 | 刘 琼:让记忆和文化在字里行间交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刘 琼,艺术学博士,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曾获《文学报·新批评》 优秀评论奖、 《雨花》文学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评论奖、中国报人散文奖
刘 琼,艺术学博士,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曾获《文学报·新批评》 优秀评论奖、 《雨花》文学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评论奖、中国报人散文奖等。著有《聂耳:匆匆却永恒》《通往查济的路上》《花间词外》等专著。
郑州大学学生 刘一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
从西北的山川湖海走来,刘琼将沿途的风土人情尽收眼底。她追忆、思考、记录,将感性叙述与理性辨析交织于笔尖,著成《格桑花姿姿势势》一书。一花一世界,摇曳生姿的格桑花背后,作者刘琼用精炼、犀利的语言,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捕捉人间百态,感悟生命的力量,探索文学化表述与人文历史建构的关系,希望带给读者心灵的慰藉与震颤。
西北方言寄托情感,承载温暖的家族记忆
“姿势”在兰州话中是“漂亮”的意思,西北方言常用叠词来强化喜爱等情感色彩。刘琼将二者糅合在一起,便有了书名里的“姿姿势势”。这种将方言融于文章的写作习惯,源于刘琼早年在西北地区的生活经历。前往甘肃、宁夏等地采访的过程中,她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在刘琼眼里,生长于高寒之地的格桑花就像西北人文地理的缩影,花朵在恶劣的环境中愈发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开得那么灿烂、那么执着。
格桑花与西北方言一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启发着刘琼对多元文化的思考。就这样,“格桑花姿姿势势”“叙述、存在与历史”“文学与人文”三辑应运而生。从写景记事,怀人,到文学批评,从散文随笔到理论辨析,由浅入深,将二十余年写作生涯的所思所感娓娓道来。
朝夕相处的家人是刘琼情感联系最密切的人,也成了她的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主角。“这是我最有兴趣、写得最顺利的一部分。”刘琼回忆道。家族记忆像一瓶醇香的美酒,某个偶然的契机下打开瓶塞,往事就混杂着灵感,源源不断地涌出,汇成《姨妈》《祖父的青春》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在刘琼的印象中,祖父一直是个很完美的人。直到通过和父亲的一次谈话,她偶然了解到祖父的人生追求和缺憾。那一刻,她猛然意识到“祖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生活中的人”。心底的触动让她萌发了动笔的念头,她写祖父,也洋洋洒洒地写祖母,“他们是一体的,很难分开。”立足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刘琼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祖父坚韧、勇敢、柔情的形象,也勾勒出辽远温暖的家族记忆。
写作是话到嘴边,也是精雕细琢
写《刚察往事》时,距离那段往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当她坐在电脑前,敲下第一个字的那刻,细微的、久远的记忆被重新激活——从远处驶近的车,路边的牧羊犬,甚至连“刚察”站名用的字体都历历在目。刘琼认为,如果不写下这些故事,随着年岁渐长、经历丰富、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越来越多的记忆也会永久丧失。而写作,就是留存记忆的最好方式。
“写作是话到嘴边,写出来才舒服。”对于刘琼而言,写作是件放松的事情,她享受着其中的美妙,也思考着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传情达意。刘琼把自己的写作分为记录式写作和唤醒式写作,前者多为有预期的思想随笔,以纪实为主;后者则在叙事散文中追忆过往,力求发现意外之喜。
放松不意味着容易,有时,刘琼也会为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而苦恼,陷入写作的瓶颈期。这时,她常常会从电影里寻找灵感,转变思维方式,用视觉艺术激发写作思路。或是踏上一段旅程,一边前行,一边体会生活中不平常的境遇,为心灵和感知注入新鲜源泉。
在刘琼眼中,生活的戏剧化程度不亚于小说,甚至比小说更加丰富,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用小说的故事性结构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来讲故事,也能够将抽象的情感与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
非虚构写作则强调真实的关系联结,写家族记忆的文章时,刘琼一直坚持“真实”这一基本原则,不夸张,不虚化,也不改造。在《姨妈》中,作者笔下的姨妈饱经沧桑,她的品质、内涵从生活经历中渗透出来,成了打动读者的精神力量。
她坦言,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反复尝试,精雕细琢。未来,刘琼希望将家族记忆继续写下去,并在这个过程里发掘创新写作形式。“小说的写作是一种魅力,非虚构写作也是一种魅力,它们各有各的力量,两种都可以来试一试。”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2/0425/1375.html